“这些年,我们看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跑步前行!党和国家织就了一张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为13亿多人民护佑生命、守望健康!”
在食品科学与美食养生学院的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营养配餐与评价”上,专业教师王英用《健康中国我行动》宣传片进行导入,围绕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讲述党和国家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引申出该课程的重大意义。
她讲授的言语中没有太多刻意的“使命”“担当”,但是台下的学生纷纷将课程的意义刻入心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我作为营养专业的学生,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健康管理,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让自己的家人也健康起来,如果可以,我想成为一名营养师,去帮助更多的人。”
学生课后在这门课的线上平台留言道。
另一个课室,“今天,老师将会和大家一起探究,红色电影影评网的设计与制作,课前我已布置大家分组收集红色电影影评网的页面任务。”
在信息工程学院的李泽文老师的“前端设计技术”课上,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素材,有机融入一个个网页设计的知识点中,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让学生亲手搜寻、观看、感悟主旋律电影,促使他们在把握红色电影评论页面的设计需求之余,充分理解流贯在这些电影血脉中的革命精神。
这样的课堂情境,绝非巧合,而是用心用情的课程设计。
近几年,在学校的专业课堂上飘出了醇厚的“思政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近年来,我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立人立业”育人理念,坚持党委领导、研究引领、专业为本、课程为根、名师为基,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的育人作用,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构建课程思政工作新格局
“我们旅游学院立足旅游类专业群,以‘思政理念、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课堂为育人理念,将‘旅见中国、邮向未来、展现发展’的思政主题贯通旅游专业群,探索实践了‘两融三品三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场热烈讨论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召开会议的是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学校近年来着力构建起“党委领导、上下贯通、全域联动”课程思政管理体系。成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学校党委书记任主任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驱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
研究中心通过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推进专业群、专业、课程等多维度开展交流,推动建立多方协同机制、研究引路机制等,构筑起“中心引领,试点先行,梯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模式,促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中心被广州市立项建设市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丰富课程建设新内涵
“市政工程材料检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任课教师李继伟来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遵循“立人立业”的育人理念,在专业教育中讲好新时代中国土木工程的成就故事。
他紧盯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能型试验检测人才,凝练出“三师三融三载体三课堂五路径”课程思政图谱,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李继伟并非个例。
学校以全覆盖、深挖掘、系统化为工作主线,通过出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编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工科、经管、艺术、公共基础课4个研究工作组,指导各类专业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
第一课堂全面覆盖,第二课堂同向发力。
2023年5月10日晚,第十六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成功举办。大赛从2006年立校之初创办,至今已成为我校历史最悠久、师生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当晚,线上线下累计观众人数超过了12万人次。
加强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是学校激发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国学诵读大赛是建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典型案例。
除持续擦亮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品牌之外,学校大力挖掘、拓展第二课堂边界。
建设党建红棉阵地、“延安故事”等多个校园红色文化微景观,形成校园红色思政实践环境。
持续加大培育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的力度,建立广州烈士陵园、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等20个校外课程思政实践基地。
激活课堂教学新动能
市政建设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林煌喜欢在“桥梁工程”课上借助“大国崛起”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建起一座座桥梁?
和林煌老师一样,传授专业知识之余,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众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重要发力点。
如何能确保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提高育人实效?学校探索在专业上分类、在教学设计上分步、在教学实施上分层进行融合,推进思政元素全环节全过程“如盐入水”般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育人成为专业课堂“水到渠成”之事。
另一方面,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加强评价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课堂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则有力克服教师重技能培养轻育人的现象,为课堂带来新活力。
完善教师发展新机制
教师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学校从培训、激励、交流三方面着手,不断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
2023年4月15日,学校的课程思政融合与实践培训班在武汉大学开班。培训邀请了武汉大学的一流专家教授讲述育人的情怀使命,也邀请了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重量级荣誉的杰出教师为课程思政建设“传经送宝”。
这是我校近年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力度的一个侧影。
在激励上,把师德师风表现、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岗位晋升、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教师和团队给予奖励和支持。
在交流上,建立教师“互帮共学”交流机制、结对共研制度,试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双导师”制度,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顶层规划、深化机制建设等多维发力,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促使课程思政扎根人才培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